民族构成
-
时间::2014-02-27
大
中 小 | 打印
辽阳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的地区。从周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66年)封箕子于辽东始,三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有肃慎、挹娄、勿吉、女真、高句丽、契丹、蒙古、突厥、满洲等少数民族,由于政治和生活的要求,从北部长白山、兴安岭原始森林,西北部蒙古大草原,东部渤海之滨先后涌入辽阳。有的征战中原,有的定居本地,繁衍子孙。和汉族同胞一起,为开发和建设辽阳做出了贡献。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记载,辽阳市共有27个民族,1721211人。其中汉族1596219人,占92.74%;26个少数民族124976人,占7.26%。其中满族105959人,占总人口6.16%;回族7938人,占总人口0.46%;朝鲜族6024人,占0.35%;蒙古族2331人,占0.13%;锡伯族1823人,占0.11%;其它民族有藏族391人;壮族196人;土家族67人;苗族66人;瑶族45人;彝族28人;高山族15人;俄罗斯族14人;侗族14人;哈尼族11人;白族9人;
族8人;水族7人;布依族6人;纳西族5人;景颇族5人;傣族4人;鄂温克族4人;达斡尔族3人;维吾尔族2人;鄂伦春族1人,这些民族共计占总人口0.05%。少数民族分布在白塔区10068人;文圣区9112人;宏伟区5628人;弓长岭区2906人;太子河区10487人;辽阳县54282人;灯塔市34439人。
辽阳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于1989年先后分别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建有3个少数民族乡,19个少数民族村。
汉族
秦朝以前称华夏族,汉代始称汉族。辽阳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汉族人口变化,现境内汉族人多是清代内地迁入者的后裔。民国时期,境内满族、蒙古族人大部分“旗”入“民”,改为汉族。新中国以后,逐步落实民族政策,1980-1987年,部分在民国时期改为汉族的满族、蒙古族人,恢复原民族籍。1935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市汉族为822028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为1098572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52093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596219人。
满族
是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在辽阳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辽阳市满族人口为105959人,其中分布在辽阳县52116人;灯塔市29638人;太子河区8135人;白塔区5462人;文圣区4914人;宏伟区3217人;弓长岭区2587人。辽阳县有甜水、吉洞、水泉等3个满族乡。全市有11个满族村,分别是辽阳县的常庄、望宝、上平洲;灯塔市的前兰旗、小堡、瓜沟、音德牛;太子河区的水泉、新城、沙子和东京陵。满族人民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事农业,生活在辽阳县东部山区,灯塔市平原地区以及市郊农村。散居市内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工人较,知识分子人数也不少。
满族的源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和女真。辽阳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之北,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周朝的“北土”。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肃慎向周王朝献过“
矢石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以后改称挹娄人。他们活动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吉林省全部和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东半部以及黑龙江以北的辽阔地带。以渔猎、种植、养殖为生。西晋以后至唐代(316-907年)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
的名称出现,发展成数十个部落。 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东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七世纪末,大祚荣以粟、
为主体,在松花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了称为“振国”的地方政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册封大荣祚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国以“渤海”为号。辽神册4年(919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修“辽阳故城”,名铁凤城,以汉人,渤海民户居城中。天显元年(926年),辽灭渤海国,虑其患,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迁移辽阳之南。辽契丹人称黑水
为“女真”,以后女真这一称呼代替了
。92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为分化矛盾,再次把渤海遗民从忽汗州(今黑龙江省安阳县)迁到辽阳。1115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建立了政权,1116年军入辽阳,又一批女真人随军入境。明洪武5年(1372年)占据辽阳,把黑龙江下游部分女真人迁入辽城。1616年,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称汗。1621年3月率女真精锐旗军攻下辽阳,迁都辽阳东郊新城,大量随从由抚顺东部建州苏子河两岸迁移到辽阳安家落户。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女真”旧有族名,改为“满洲”,音译为“满珠”或“曼珠”,是美好吉祥之意。至清代中叶,辽阳旗(满)民(汉)人比例占辽阳地区总人口45%。1949年全国解放后,由于工作调动,部队转业,大中学校学生毕业分配等原因,外市的满族人也进入辽阳。
回族
是辽阳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为集中的民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回族人口7938人。分布在文圣区2250人;白塔区2129人;灯塔市1793人;辽阳县731人;宏伟区582人;太子河区370人;弓长岭区93人。建有辽阳刘二堡镇回族中心村和灯塔市大河南乡回族大河南村。市内多分布在清真小区一带。农村回族人多同养牛种田为主,市内回族人多以经商为主,也有许多工人或知识分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北宋文献里,它所指的是唐代以来居住在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或自动迁徙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分在我国各地。他们被叫做“回回人”,成为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辽阳是回族迁至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元代初年随同蒙古军进驻辽阳。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回回族人阿吉刺任辽阳平章政事。元惠宗至政二年(1341年)回回族人乃蛮台任辽阳行省左丞相。元代还有回回族人阿散、迭失威尔、亦烈赤等在辽阳任高级将官。明代辽阳回回族人住在辽阳小南门外,并建有清真寺。清世祖八年(1651年)移入城内西南角(现清真小区)。
朝鲜族
辽阳市朝鲜族居住较为集中,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有6024人。其中太子河区1641人;白塔区1413人;灯塔市857人;辽阳县823人;文圣区731人;宏伟区385人;弓长岭174人,大多聚居在太子河区东光、光辉、朝光村、灯塔市新光村,辽阳县红光、朝阳村。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现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文字。有市朝鲜族中学、朝光、光辉、红光、东光、新光、朝阳小学,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材授课。
从十七世纪末开始,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到大饥荒,他们大批迁入我国延边等地定居。190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朝鲜,不堪日本侵略军残酷统治和压迫的朝鲜人民,更是大批地迁入我国东北各地。他们刚刚迁来的时候,处境十分困难,但在汉、满等族人民的帮助下,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垦拓荒地,逐淅建立了家园,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解放前,辽阳地区的朝鲜族只有15户,57口人,分布在灯塔市铧子镇矾盛村、小屯镇、安平镇、市内。他们利用低洼地、工业废水种水稻,克服人为和大自然带来的困难,顽强拼搏,使水稻在辽阳生长起来。建国后,1953年始先后从盖州、沈阳、鞍山、新宾等地大批迁入辽阳境内落户。和汉族人民一起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大量涝洼荒地改为水田,指导种植,推广技术,使辽阳农业粮食丰产,成为稻米之乡。
蒙古族
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13世纪中叶,在辽阳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现有蒙古族人口2331人,其中灯塔市952人,辽阳县383人,白塔区362人,宏伟区310人,太子河区195人,文圣区166人,弓长岭区63人。灯塔市、辽阳县蒙古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市区以工人为主,也有一些干部、医生、知识分子。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文,后来又有“蒙骨”“萌骨子”“盲骨子”“萌古”等许多音译名。蒙古的汉文译写始于元代文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是蒙古部的历史摇篮。公元七世纪,蒙古部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十一世纪,他们结成以塔塔儿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儿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十二世纪,它已散布至今鄂嫩河、克鲁伦、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十三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以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一个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的名称。
辽阳蒙古族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铁木真十年(1215年)招降低耶律留哥,一些蒙古官兵进入辽阳,至元六年(1269年)辽阳为元代东京总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辽阳行中书省。直辖7路1府,12属州,10属县。此时一些蒙古人至辽阳落户;二是后金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占辽阳,八旗蒙古官兵也随之进入辽阳,以及康熙三十年(1692年)征蒙古兵戌辽阳在辽阳安家,三是建国后由于工作调动等关系一些蒙古族人调转至辽阳生活。
锡伯族
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的民族,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辽阳有锡伯族1823人。其中灯塔市1199人;辽阳县151人;白塔区128人;文圣区107人;宏伟区105人;太子河区97人;弓长岭区39人。辽阳市为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灯塔市大河南乡全家村,张台子镇大山村等地又有500多人恢复锡伯族籍。
辽阳锡伯族大体来源于三部分:一是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随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来辽落户,这些人一部分调征中原,清顺治八年(1651年)又拨回辽阳,有的是他们的后代;二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康熙四十年(1701年)先后迁入392名兵丁(其中69名兵丁、414名家属于1764年调往新疆伊犁戌边)。1991年辽阳锡伯族关文至新疆续上辽阳籍家谱;三是由于工作原因迁居或调往辽阳落户。
-
上一条: 民族风情
下一条: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