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古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沿革
    时间::2014-02-27 | 打印

    境内区划沿革

    古代辽阳境内区划及基层行政体制屡经变迁,秦、汉时,大体于县下实行乡、亭、里制。《汉书·百官志(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东晋以后至唐初,为高句丽(高丽)治地。辽金时期多因俗建置,以部族习俗确立行政区划。金代实行猛安谋克部落联盟与州县并存制。部落为猛安,氏族为谋克。金代占领东京地区后,将汉人、契丹、渤海人皆纳入猛安谋克户。金熙宗后,演变为军事、生产、地方行政合一的猛安谋克组织。近年于原辽阳州界发现“大定十五年五月少府监造”的“宋建谋克之印”,足证猛安谋克制时间较长。元、明两代地方区划多以军政合一为主。明代于辽东实行卫所制,卫相当于防区,下设千户和百户所。清初实行社、甲制,至民国逐渐演为区村保甲制。“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当局仍沿袭区、村保甲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实行乡(镇)、村制和区、街制。


    辖  境  变  迁


          清代以前  辽阳作为一个政区,其清代以前,辖境多不可考。仅据某些典籍中所存零星资料和近代学者的考证,可以勾画出一个大体轮廓。
          西汉时所置辽东郡辖境当为东起鸭绿水以东的古贝水,西至今医巫闾山和大凌河干流以东,南临今渤海和黄海岸,北抵辽东古塞。时辽东郡所属襄平县辖境,以其周边各县治地为标亦可知大概:新昌县,治地在今鞍山市南旧堡区杨柳河北岸;辽队县治地在今辽阳西南80余里太子河西岸,即今海城市高坨子镇;安市县,即今海城市东南英城子古城;武次县,即今凤城县凤山乡刘家堡汉城;候城县,即今沈阳市东浑河岸柏官屯汉城;高显县,即今沈阳市南魏家楼子汉城;辽阳县,即今辽中县茨榆坨镇偏堡子浑河北岸。
          三国、晋、隋、唐之际,虽各自建置不同,辖境有所变迁,但尚不能确指。至辽代东京辽阳府辖境据《武经总要》记载:东至熟女真界约五百里,西至辽河百五十里,北至沈州(今沈阳市老城),东南至鸭绿水九百里,西南至锦州(今锦州市)四百里,东北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七百里,西北至显州(今北镇县南)三百里。辽阳、鹤野、宜丰、白岩4县俱在今辽阳境,据考证此4县辖境大致范围:开州治地今凤城县,穆州治地今岫岩县东南,岩州治地今辽阳城东,辽州治地今新民县辽滨塔村;汤州治地今辽中县满都户乡;铜州,今海城东南析木城;海州,今海城市;嫔州,今海城东北向阳寨;广州,今沈阳西南高花堡;集州,今沈阳东南奉集堡;衍州,今辽阳东南。
          历经金、元、明代后,至清初,因旗、民杂居,采取分治制,管理范围不同,州治辖境和驻防城辖境也不相同。清初辽阳州治地辖境:东至官马山75里外为凤凰城(今风城县)守界;南至黑峪80里外为海城县界;西至烟狼寨(今仍名,已入鞍山境)50里外为牛庄城守界,北至杨家湾(疑为今柳条寨乡羊角湾)60里外为奉天将军特辖区界;东南至浪子山60里外为凤凰城守界;西南至鞍山驿60里外为牛庄城守界,东北至十里河60里外为承德县(今沈阳市苏家屯区)界;西北至船城(今柳壕乡小川城村)60里外为奉天将军特辖区界。
          清初辽阳城守尉辖界四至:东350里至一堵墙(今本溪县马家城子)兴京(今新宾县)界;西120里至网户屯广宁(今北镇)界;南130里至生铁岭岫岩县;北60里至十里河承德县界;东南至分水岭160里岫岩界;西南至新台子90里海城界;东北至张起寨120里抚顺界,西北至四方台90里广宁界。嗣后因东边添设县治,城守界境相应收缩,东界120里(收缩230里)至田师傅沟接兴京界。1813年(嘉庆十八年),承德县西部、广宁东部设新民厅治。城守尉西界又有收缩,西界110里至枯榆泡与新民厅界接。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置本溪、辽中县。1907年初,辽阳州知州陶鹤章与本溪县设治事宜委员周朝霖亲诣勘定由辽阳州属地划归本溪县新治土地。“计东自盘道岭与抚顺东界之处起,沿兴仁(县)边界西向经肖家河、高家堡、张起寨、枣沟、松木堡、歪头山、柳家峪,折西南向,经朝鲜岭、王高玉岭、南大岭、郑家屯,渡太资(子)河经瓦子峪、朴家湾、黄土地渡细河,经宁家寨、老官岭、长背山、石门岭东转十里,经王家崴斜向西南,经滴塔堡、摩天岭南向新开岭、八盘岭、白云山折而东向,经东头岭上万两河、荒店子、石磨子岭、白蓬岭、千家岭斜向东北至分水岭与凤凰厅属草河连界为止。计经线一百九十里,北面纬线一百五十里,南面纬线六十五里,共计边线三百八十里,以此经线以东划归本溪县管辖治理”,共有142个“村牌”。当年拨民地2 140余亩入本溪县。1914年再拨旗地152 862亩入本溪县。
          州境西至太子河西大骆驼背、长林子等处以西之浑河90里,西北至小北河东之浑河及太子河60里,计由河西至枯榆泡转心湖,共拨出土地纵约百里,横约二三十里以至五六十里归辽中县。1914年两县会勘,确定拨正额各项旗地390 056亩入辽中县。其时全境土地面积约25 600平方里。
          中华民国  1937年12月1日伪满洲国决定以辽阳县所辖南沙河、北沙河(即沙河北)、前立山屯、后立山屯、八卦沟、长甸铺、大石头、后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陶官屯13个主村及副村,计27091325平方米(27.1平方公里)和日本占鞍山、立山“满铁附属地”22平方公里共49.1平方公里拨出,设立鞍山市。1939年9月,又将辽阳县与鞍山市接壤的部分村屯划归鞍山市。10月2日,签订《辽阳县、鞍山市区划变更移交书》,规定辽阳县第六区的潘家屯、侯家屯、山嘴子、李家堡子、冯家堡子、尤家堡子、旧堡、东四方台、西四方台、前三家峪10个村屯和第七区的麦山子、大红旗、大乐屯、东马圈子、西马圈子、腰马圈子、大营盘、小营盘、李三台子、宋三台子、二台子、双台子、高台子、小台子、白旗堡、宁远屯、笔管屯、石沟家寨、马驿屯19个村屯共计74.1平方公里移交鞍山市辖。
          1949年7月1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辽阳县所属首山区的干山、大孤山、油瓶沟、磊子山、关门山、陈台沟、樱桃园、首山(以水源地为起点向南)等划归鞍山市。8月12日又决定将辽阳县七岭子区的28个行政村和首山区的10个行政村划归鞍山市,计有摩云山、什间房、东果子园、唐家房、鸡王屯、网户屯、顾家房、长岭子、上石桥、下石桥、对桩石、花麦屯、大孤山、高官岭、崔家屯、谢家房身、黄岭子、忠新堡、魏家屯、汪家峪、调军台、梨花峪、自家堡子、七岭子、山印子、倪家台、庙尔台韩家岭;判甲炉、樱桃园、陈家台、羊草庄、桃山庄、首山、马伊屯、坡堡子、土台子、王家庄。另有太平沟、肖家堡子、王家堡子、张家堡子、胡家堡子(胡家庙)、祁家沟、杨树林子、前杠、达子营、安庄子、榆树屯、小红旗、小赵台等作为副村划归鞍山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O月1日一1988年末)  1949年12月22日,东北人民政府民政部决定,将辽阳县所属城昂堡、张忠堡、郎家厂、白旗堡(今红旗堡)、达道湾、烟狼寨(含黄家屯)、邢阳气、大阳气堡、小台子、包董岳、双楼台、新堡12个行政村划归鞍山市。
          1950年4月,奉辽东省转东北人民政府第2517号命令,将辽西省辽中县小北河区划归辽东省辽阳县。计17个行政村,人口6 063户,36 563人,土地109 695.37亩。
          1950年,5月15日,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辽阳县属弓长岭矿区划归鞍山市。计土地51.5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多人。
          1952年11月,辽西省辽中县大坨子村所辖在新开浑河东岸的孤家子屯划归辽东省辽阳县。
          1954年12月1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命令,将辽阳县刘二堡镇及其附近的24个行政村和1个街划归鞍山市。计有刘二堡镇辖中心街及东堡、后堡、山东、河南、河北5个村;刘二堡区辖大赵台、后杠、栗开堡、祁尔台、大郑台、马家屯、三岔子、王家庄、孟贾10个村;鲁家区辖栗家古树、孙青堆子、徐家营子、黎起屯、胜利堡5个村;峨嵋区辖胡家庙子、金家岭2个村。亮甲区辖谷首峪、洪台沟2个村。
          1956年7月5日,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鞍山市第五区即弓长岭矿区全部划归辽阳县;将刘二堡镇及首山乡的首山、大赵台、马伊屯、土台子、坡堡子、王家庄6个村,黎起乡的黎起堡、孙青堆子、徐家营子、栗古树、大郑台5个村,喇叭乡的喇叭、马家、王家、三岔子4个村,大红旗乡的祁尔台、后杠、栗开堡3个村,山东乡的盂甲村,新堡乡的胜利村,李三台乡的烟狼寨村(实际仍归鞍山)划归辽阳县(实际上为20个村1个镇。1961年5月,又将大郑台、孙青堆子再次划归鞍山)。

    基  层  区  划


          明  代  于辽阳实行卫所制。其区划多按屯军和生产区域或民族集居划分。据《辽东志》(1443年)记载,辽阳6卫共辖23个千户所和直属17个百户所。
          清  代  清初,实行州府县制,民治区划实行社甲制。康熙年间辽阳州划分27社。至清末,州境27社有丰乐社、昌平社、清平社、锦文社、白塔社、南庄社、丰盛社、安乐社、韩家社、河北社、河南社、首山社、永尹社(《辽阳州志为“永平”社)、峨嵋社、河工社、纸房社、东山社(《辽阳州志》为“乘山”社)、黄屯社、向化社、开张社、德邻社、永盛社、兴宁社、兴盛社、里仁社、太平社、亲睦社。各社治地无考。
          旗治区实行旗治八界制,以东、南、西、北为序,依次分置镶、正红、黄、白、蓝八旗,其区划以辽阳城为轴心,先近而后远。清初,设辽阳驻防城城守尉,掌理旗人公务,共辖九旗官厅:镶、正红旗官厅,辖区辽阳城以东;镶、正黄旗官厅,辖区辽阳城以南;镶、正白旗官厅,辖区辽阳城以西;镶、正蓝旗官厅,辖区辽阳城以北巴尔虎旗官厅,辖区不详。旗人居住区,除归本城城守尉辖屑外,有的归他城城守尉辖属,有的归奉天将军专辖,州内各官庄及果园、梨园,有的归盛京内务府或礼部管辖(《辽阳州志》)。
          至1907年,清廷制订《东三省督抚办事要纲》,辽阳州属奉天省奉天府。州境区划改主村、副村制。共设20个主村(副村不详)。在今境内的主村有:刘二堡、河洪堡、罗大台、吉洞峪、大纸房、阿金沟、汤河沿(今汤河乡)、黄泥洼、新城、马蹄岭(今马蹄峪)、鹅房、十里河、大沙岭、大安平、浪子山、烟台(今灯塔镇)等16个,其余七岭子、沙河、鞍山站、千山4个主村今已入鞍山境。
          1908年境内实行路甲制。州境改设路局,局辖区,区下设保,保下设甲。共设中、南、东、西、北5个路局,辖26个区(保甲不详)。据同年《辽阳州全境地图》载:中路分局驻南沙河(今鞍山市立山区沙河乡),领中路一区,治地陶官屯(今鞍山市铁西区),中路二区,治地望宝台,中路三区,治地东三里庄;中路四区,治地首山堡。南路分局驻兴隆沟,领南路一区,治地兴隆沟,南路二区,治地上达喇河(今达连河);南路三区,治地浪子山;南路四区,治地汤河沿}南路五区,治地大安平}南路六区,治地七岭子;南路七区,治地甜水站(今甜水乡)。东路分局驻半砬山子,领东路一区,治地太河寺;东路二区,治地老大台;东路三区,治地黄堡;东路四区,治地半砬山子;东路五区,治地大东山堡。西路分局驻刘二堡,领西路一区,治地刘二堡,西路二区,治地城昂堡(今鞍山境);西路三区,治地黄泥洼,西路四区,治地唐马寨;西路五区,治地小台子。北路分局驻小烟台。领北路一区,治地河公堡(河洪堡);北路二区,治地佟二堡;北路三区,治地大纸房,北路四区,治地寒山台(今连三台);北路五区,治地黑沟台。北路五区分防所驻孤城子(今古城子)。
          1910年,省令举办自治。城乡基层单位实行自治会建制,设议事会、董事会,议事会为乡自治会机关。全境划城厢和21个乡,设议事会、董事会各22个。第一乡驻城东北石桥子(辖村不详,下同),第二乡驻城东大安平,第三乡驻城东钓水楼,第四乡驻城东北半砬山子,第五乡驻城北大路烟台,第六乡驻城东南新堡,第七乡驻城东南汤河沿,第八乡驻城南沙河,第九乡驻城南七岭子,第十乡驻城南吉洞峪,第十一乡驻城西刘二堡,第十二乡驻城西小赵台,第十三乡驻城西南公司屯第十四乡驻城西唐马寨,第十五乡驻城西北边墙子,第十六乡驻城北沟子沿,第十七乡驻城北大纸房,第十八乡驻城西北佟二堡,第十九乡驻城西北大沙岭,第二十乡驻城西黄泥洼,第二十一乡驻城东南甜水站。
          中华民国  实行区村制。1913年,改乡为行政区,原21个乡改称区,增设城厢为第一区,共计22个区。
          1914年,国民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实行省、县、区、村制。辽阳州改县后共辖10个区:一区为城厢区,二区驻大路烟台,三区驻沙浒,四区驻大安平,五区驻后麻屯,六区驻七岭子,七区驻刘二堡,八区驻大骆驼背,九区驻大沙岭,十区驻前烟台。
          1921年,经省行政公署议定,辽阳县实行区村制,设10个区。
          1929年2月,国民政府改奉天省为辽宁省,辽阳县属辽宁省,全县辖11个区(原1921年10个区中,一区中城厢部分划出增设城厢区,驻二道街),区下设25个乡,乡下设村。1929年1月,国民政府决定取消道级建制,裁撤道尹,其后对属县按辖境人口、政务分为一、二、三等,辽阳县划为一等县。
          1931年9月19日,日本军队武装侵占辽阳。11月20日,辽宁省改称奉天省,12月15日,成立伪奉天省政府。辽阳县改区乡为区、村制,县辖10个区,区辖140个村。1932年初,伪奉天省政府将原一、二、三等县改分为甲、乙、丙、丁四类,辽阳县列为甲等县。
          1933年12月22日,伪满制订《暂行保甲法十八条》,实行保甲制。规定县公署下设保,保下设甲,甲下设牌,保、甲长由“住民选举”,实行保甲制“十户连座法”,一人犯禁,株连十户。其时全境设15个保公所,214个甲事务所,13155个牌。
          1935年2月,伪满当局为“强化治安”实施并村政策,对散居村民或小自然村强行并入大村,实行村屯制,严加控制。并村后辽阳县设铧子、安平、刘二堡3个街公所,每个街公所辖42个村公所,村下设屯,屯下设牌。
          1936年,伪满当局划全县为10个区,实行区村制,区设区长,区辖主村和副村,主村设村长,副村设村副。共计10个区,252个主村,803个副村。
          1937年12月1日,伪满当局宣布设立辽阳市,同时于辽阳县境划出49·l平方公里设鞍山市。日本“满铁附属地”至此解体。辽阳设市之初,以县城老城区和“满铁附属地”及城郊16个村屯划定市界设瑞穗、协合、襄平、文圣、武圣、兴隆、太河、日照8个区。辖境23.4平方公里,人口8·75万人。约1942年后,又扩大市界.将城郊的下王家、景尔屯、肖夹河、刘夹河、庞夹河、段夹河、三道壕、方双树、窦双树、西三里、徐家屯、杨家花园、梅家花园等村屯划入市区,共设12个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人口近2l万人。其中城市人口9·4万人。
          1942年,伪满当局于辽阳县撤销伪区公所建制,改设街、村公所,直属伪县公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10月成立共产党领导的辽阳市、县政府。相继在城区设6个区属辽阳市政府。农村成立14个区属辽阳县政府。区下设村。行政建制为区、村政府。市辖第一区(武圣区)、第二区(文圣区)、第三区(襄平区)、第四区(白塔区)、第五区(铁西区)、第六区(兴隆区)。县辖沙岭区、刘二堡区、甜水区、孤家子区、鲁家区、亮甲区、隆昌区、算盘峪区、连河区、烟台区、铧子区、佟二堡区、安平区、七岭子区。
          1946年3月26日。国民党政府占据辽阳,10月1日裁辽阳市并入辽阳县。其时城区设文圣镇、武圣镇。农村设10个区:大路烟台区、沙浒区、安平区、亮甲区、七岭子区、刘二堡区、唐马寨区、大沙岭区、峨嵋区、小烟台区。
          1947年1月8日,国民党辽阳县政府又改区村制为乡、镇、保甲建制。城区仍设文圣镇、武圣镇。农村设37个乡,3个镇。乡镇下设保,保下设甲。计有安平镇、刘二堡镇、铧子镇及烟台、柳壕、王家、前台、千山、鲁家、河南、柳河、吉洞、石桥、甜水、张忠、里仁、沙浒、张台、大沟、峨嵋、孤家、阳气、沙岭、隆昌、古城、首山、连河、贾家、夹河、八里、绣江、樱桃、唐寨、黄洼、佟二堡、李家、田官、大窑、亮甲、河拦37个乡。
          以上国民党县政府两次调整区划,仅在其占领区实施,在解放区内无效。
          1948年2月6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辽阳,市、县政府分设,区划未变。7月15日,国民党政府再度占据辽阳,设辽阳县政府。在其占领区内建置3个区署5个镇,37个乡,并委派乡、镇长。第一区署,辖城区文圣镇、武圣镇;张台子、夹河、八里、峨嵋、绣江等5个乡。第二区署,辖铧子镇;王家、佟二堡、烟台、前台、李家、古城、里仁、河南、柳河、沙浒、大窑11个乡。第三区署,辖刘二堡镇,沙岭、首山、唐马、黄洼、大沟、柳壕、鲁家、张忠8个乡。县政府直辖安平镇;樱桃、千山、石桥子、田官4个乡。
          阳气、孤家、甜水、亮甲、河栏、连河、隆昌、吉洞、贾家等不在上述各区辖范围之内,可知此9个乡属解放区。
          1948年10月30日,辽阳全境解放,共产党领导的市、县政府旋即迁至市区,市、县政府分设,城区实行区街制。据1949年2月统计,市辖6区48街576闾。白塔区辖9街119闾,文圣区辖8街97闾,武圣区辖12街166闾,襄平区辖10街122闾,铁西区辖5街47闾,兴隆区辖4街25闾。辽阳县行政区划不变。
          1949年6月,辽东省批准调整辽阳县辖属区划,设沙岭、孤家子、亮甲、隆昌、甜水、算盘峪、鲁家、连河、烟台、铧子、佟二堡、安平、刘二堡区。撤销首山区、七岭子区。增设峨嵋、沈旦、沙浒、张台子区和刘二堡镇。区、镇下设行政村,实行区村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O月1日一1988年末)
          1950年经过调整,辽阳县设18个区,年末增小祁家区,计19个区和1个镇人民政府。
          1951年6月,调整区镇建制。辽阳县所辖区、镇人民政府改称区、镇公所。将十六区(沈旦堡)、十七区(沙浒)并入三区(铧子);十八区(孤家子)并入十区(安平);十五区(连河)并入十二区(隆昌),撤销十九区(小祁家),计14个区和1个镇公所。8月,辽东省批准辽阳市调整建立5个区公所为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第一区公所(由原铁西、白塔合建)、第二区公所(由原武圣改称)、第三区公所(由原文圣、兴隆合建)、第四区公所(由原襄平改称)、第五区公所(由新城、唐户等村组建)。1953年撤销区公所建制,先后通过选举程序成立5个区人民政府。1956年3—7月辽阳县撤销区公所建制,全县15个区、镇改组为102个乡、3个镇。辽阳市区撤销一、二、三、四区人民政府建制,改设白塔、西关、武圣、四大、大南、文圣、襄平、唐户屯8个街道办事处;第五区人民政府改为太子河区公所:堡娶蕉。兴隆、新城、太子河、沙坨子、景河、东京陵7个乡。其时市区共8个街道办事处,1个区公所辖7个乡。
          1958年3月,为与高级生产合作社协调政社工作,实行一乡一社制。辽阳县102乡和3个镇调整改组为44个乡和1个镇。乡镇均称人民委员会。夏秋之际人民公社兴起,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撤销乡、镇人民委员会建制。9月,将44个乡1个镇改建为10个人民公社,实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建制。全县分设麻屯、甜水、隆昌、刘二堡、蓝家、沙岭、灯塔、佟二堡、铧子、安平人民公社。同年5月,辽阳市撤销白塔、西关、四大、文圣、武圣、大南、襄平、唐户8个街道办事处,改设白塔、文圣、襄平、唐户4个区人民委员会。10月,市郊建立庆阳、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市县合并后,市人民委员会辖灯塔、佟二堡、铧子、安平、沙岭、蓝家、刘二堡、隆昌、甜水、上麻屯和庆阳、东风12个人民公社。
          1960年1月,建立郊区人民公社,辖建设乡和四季青、长青、庆阳人民公社。1962年3月13日,郊区人民公社撤销,以其辖区分设太子河、东京陵、望水台人民公社。辽阳城区于1960年5月建立文圣、武圣、怀王、星火、跃进5个人民公社。1963年城区实行一区一社制,改置白塔、文圣、襄平3个人民公社。公社与区人民委员会合署。
          1965年4月,辽阳县增设镇建制,置铧子、弓长岭、刘二堡、小屯、安平5个镇。
          1968年9月,文圣区改称文革区,白塔区改称卫红区,蓝家区改称卫东区。沙岭区改称向阳区。1969年9月20日恢复原称。
          1968年6月,撤辽阳县并入辽阳市,8月成立市革命委员会,农村设沙岭、蓝家、灯塔3个区。沙岭区辖小北河、黄泥洼、沙岭、刘二堡、首山、唐马寨、穆家、佟二堡、沈旦堡、王家、柳条寨、柳壕、太子河、望水台14个人民公社和刘二堡镇(后并入刘二堡公社),共294个生产大队,1 486个生产队。蓝家区辖蓝家、河栏、东风、小屯、孤家子、八会、麻屯、塔子岭、吉洞峪、隆昌、水泉、甜水、安平、弓长岭镇、首山农场15个人民公社(场、镇),共221个生产大队,l250个生产队。灯塔区辖灯塔、邵二台、西马峰、张台子、东京陵、沙浒、西大窑、铧子、柳河子、鸡冠山、铧子镇、红旗农场(后改张书农场)12个人民公社(场、镇),共209个生产大队,923个生产队。9月,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襄平区,其区境分属白塔区和文圣区。
          1968年修建汤河水库,其淹没区38.5平方公里,有2 477户10 825人按政策动迁安置于境内12个公社。淹没区涉及疙瘩寺、亮甲、安平3个公社59个生产队(32个自然村),动迁后,行政区划撤销。1971年修建碳窝水库时在辽阳境内的淹没区涉及3个公社19个生产大队55个生产队,3063户15 38'6人动迁后其区划撤销。
          1979年5月,市区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行街道办事处,为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1983年4月,废除全市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实行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建制。1984年4月1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辽阳县设小北河、黄泥洼、沙岭、首山、刘二堡、唐马寨、河栏、隆昌、小屯9个镇;灯塔县设灯塔、铧子、沈旦堡、佟二堡、张台子、西大窑6个镇。5月,弓长岭区人民政府成立,辖区设安平乡、汤河乡和团山、苏家、安平3个街道办事处。同年,按照少数民族占集居居民人口40%可建民族乡、村的规定,辽阳县设吉洞峪、甜水、水泉3个满族乡人民政府;灯塔县大河南乡东孟胡屯村、辽阳县沙岭镇朝阳村;太子河区小祁家乡朝光村和太子河乡光辉村设朝鲜族村民委员会。
          1987年11月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灯塔县增设里仁乡、五星乡,张书乡更名
    罗大台乡。里仁乡辖原属佟二堡镇的民生一村、民生二村、西三家子村、东七台子村、杨家窝棚村、高家窝棚村、高沙沟子村、里仁屯村、罗家卧子村、庄河村10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里仁屯村。五星乡辖原属佟二堡镇的河坨子村、苏麻堡村、三尖泡村、黄腊坨子村、八荒地村、北坨子村、牛犋村、黑沟台村、五星村、头泡村10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五星村(原后五家子)。罗大台乡辖原属张书乡的西张书屯村、前孙庄子村、拨立寨村和原属张台子镇的罗大台村、土岗子村、邵红土崖子村、周三界坝村、新洪家村、尖山子村及原属沙浒乡的新农村、樊家屯村共11个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罗大台村。



                                                                  辽阳政区沿革

    辽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建置。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重镇。辽阳一名,始见于唐朝晚期,最早的称谓见于《史记》,名曰襄平。以后曾先后易名为昌平、辽东、辽州、东平、铁凤、天福、南京、东京等名称。

    历 史  建 置


         据考古发现,太子河流域中游,分布着许多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远在六七千年前,辽阳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
    夏商时代
         春秋时期以前,这里是中国先民(主要是东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的地方,东胡族勇猛慓悍,善于骑射,他们经过漫长的原始氏族生活之后,进入奴隶社会。
         夏商时代,今辽阳地区属营州地区,是为自然分区,不具有国家行政区意义。
    周代
         周代辽阳属幽州。周武王四年(公元前1066年),武王克商“释箕子之囚,去之朝鲜(即今辽阳地区),因以封之”。箕子“至则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燕昭王二十八至三十三年(约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79年),燕派大将秦开奔袭东胡,使“东胡却千余里”,又进击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然后在辽河流域设置辽东郡,同时置襄平县,郡、县治地均在襄平城(今辽阳市老城区)。
         自从燕国于襄平设郡,随着行政机构和驻军逐渐增多,襄平便成为辽东地区边陲重镇。中原相继有晋、冀、鲁等地迁民于此,定居者越来越多,中原文化进一步在本地传播,致使襄平地区的商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建筑业都有比较迅速的发展。史料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当时采矿冶铜冶铁技术都达到较高水平,可以铸造铜币,可以锻冶铁器,如锄、镰、锸、铲等农具及铁锅;农业生产技术也达到较高水平,今辽阳及其周围地区已成为燕长城以南主要农业区之一。商业已经形成固定市场,郡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商品交易,城市雏形已经出现。
    秦代
         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为报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之仇,举兵攻燕,秦军攻陷燕国都蓟(今北京市)“太子丹匿于衍水”(今太子河)。燕王喜听从赵国代王嘉之计,杀太子丹,将其头颅献秦王以求罢兵,秦王不予理会,继续进兵辽东。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燕国终于为秦所吞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国分为36郡,辽东郡仍沿袭燕国郡制,郡府设在襄平县。
    汉代
         西汉沿袭秦制,辽东郡郡府仍设在襄平县,郡辖襄平、居就、新昌、无虑、望平、房、侯城、辽队等18县。其中在今辽阳市境内的有襄平县、居就县(今辽阳县河栏镇亮甲山麓附近)、辽队县(今辽阳县小北河镇高坨子附近)。西汉末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国号称新。仍设辽东郡,领18县,郡府设在襄平,并将襄平县改为昌平县。新朝亡,复名为襄平县。
         东汉初期,仍置辽东郡,郡治襄平,领11个县,襄平为首县,东汉末(189年)辽东太守公孙度(襄平人)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分辽东郡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辽东郡领襄平、居就、安市等8县。公孙度之孙公孙渊执政后,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不久称藩于东吴孙权。
         西汉时期这里已是中国东北方的严疆重镇,在商业、手工业、采矿业及文化艺术等方面,已经是辽东的中心城市。早在西汉武帝时,辽东郡即设有铁官、盐官管理冶铁业、盐业的生产和交易。当时辽东郡设有官办铁场100余户;陶器、漆器、纺织品、铜饰产品等,都有较高的水平。已出土的文物证明,西汉时期襄平城人口密集,农牧业生产、建筑技术、粮食加工技术及筑井技术都相当发达。1955年在辽阳市郊发现大批古墓群,说明当时襄平人居住村落密集,规模较大。在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中,发掘出铁制生产工具265件,农业生产工具占一半以上,其次是手工业生产工具、车马具、兵器和生活用具。这些工具比燕秦时期大有进步,其中发掘的铁铧分大、中、小三种类型,证时当时已经大量使用畜力耕作。在商业方面,辽东郡18个县的商人,聚集襄平直接进行交易。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原少安,而辽东郡偏居东北一隅,则得以振兴,不仅商业、手工业等经济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文化教育艺术方面也成就显赫。当时为战乱所迫,中原一批贤良高士避居辽东,管宁、邴原、王烈号称辽东三杰,他们于襄平城北“因山为庐、凿坯为室”,设馆授课,从事文化教育。在东汉、魏晋墓葬中发现的车骑仪仗、宴饮、乐舞、杂技、仓禀、庖厨等壁画,说明当时襄平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记载,此时襄平城的规模宏大,土筑方城,四面有门,城内外居住人口达到30余万人,是辽东郡辖县中最大的县城,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商品贸易、各种货物的集散地。
    三国
         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奉命率魏军讨公孙渊,同年公孙氏割据政权被消灭,辽东郡并入魏国版图。魏在原公孙氏控制地区设平州(始治今辽阳东下平州,后移襄平城),辖辽东等5郡。在襄平设东夷校尉,以统管。辽东郡辖9县,襄平为首县。其后,平州合并于幽州。
    晋代
         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复置平州。(治所先移至昌黎、今义县,后复移回襄平)。辖辽东、玄菟、昌黎3郡。辽东郡辖8县,襄平为首县。同时,又设护东夷校尉,平州刺史兼护东夷校尉,管理自平州以北至今黑龙江流域东北大陆及朝鲜半岛各民族,实为东北行政机构。咸宁三年(227年)封司马蕤为辽东王,辽东郡改为辽东国。六年后,国除,复为辽东郡。
         晋大兴二年(319年)鲜卑族慕容廆再建前燕,攻陷辽东郡,占据襄平,并把辽河以东地区划为辽东属国,治所在襄平。前燕时期,平州下辖辽东、辽西等10郡,辽东郡辖襄平、居就、安市等12县,州府、郡府均设在襄平县。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死,子慕容皝嗣位,辽东国仍治襄平,辖襄平、居就等8县。东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灭前燕,辽东归前秦管辖,平州、辽东郡领县及治地均同前燕。公元384年,慕容皝子慕容垂起兵复国,是为后燕,平州、辽东郡领县及治所均同前秦。
         东晋末,中国北方高句丽部族兴起。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据有辽东之地,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一名由燕国始称,至此废除。
    南北朝
         北魏太延元年(435年),高句丽王琏派使臣进贡于北魏,北魏拜琏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公,高句丽王。公元492年,后魏以高句丽王云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开国公。公元519年高句丽王云卒,以世子安为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封高句丽王阳为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在高句丽族占据辽东城时,城郭位置和规模与西汉时期相同。
         由前燕至南北朝末期近300年间,辽东地区先后由前燕、后魏、北周等王朝统治。这个时期,各族统治者在此割据,互有战争,致使秦汉以来发展起来的辽东经济,遭到破坏,襄平社会动荡,不再见昔日繁华景象。
    隋代
         隋朝时期,辽东地区仍沿用高句丽族的建制。隋王朝不容忍地方割据势力存在,曾三次出兵辽东,均遭失败。
    唐代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始克辽东城(今辽阳市老城区)。唐朝占领辽东城后,以其城为辽州。次年罢,仍称辽东城。同年,唐军攻取白岩城(今燕州城),以其地改为岩州。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陷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管辖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公元676年安东都护府迁至辽东城。
    辽代
         公元10世纪,契丹族兴起,建国称辽。神册三年(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础上,修葺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置防御使,并“铸铁凤以镇之”,因称铁凤城。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即帝即位,改辽阳府为南京,作为辽代的陪都,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建东丹王宫(今辽阳市老城东北隅),徙耶律倍居之(辽天显元年即公元926年,辽灭渤海,改其国为东丹国—东契丹之意,立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南京为东京,置辽阳府。设东京道,统辖40州。其辖境西至今康平县以西大凌河下游,东临滨海(日本海),东南至今鸭绿江下游南岸,北至今松、嫩合流起点,东北直达黑龙江下游。东京辽阳府辖辽阳、仙乡、鹤野、析木、紫蒙、兴辽、肃慎、归仁、顺化等9县。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年),被迁徙至辽阳的渤海人,为反抗辽朝当局加税和虐待船工而起义。东京辽阳府军事首领渤海人大延琳参加起义,取得领导地位并宣布独立,建立政权,定国号为兴辽,建元天庆。一年之后,起义失败。辽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联合汉人在东京(辽阳)起义,自称大渤海皇帝,改元隆基,数月后失败。
         东丹国在辽阳首尾50余年,这里是辽国五京之一,在契丹、汉族、渤海、女真、高句丽等族人民的辛勤开发下,辽海地区已成为“边户数十万,耕垦千里”的富庶农业区。这时期,辽阳城人口又恢复到近30万人,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辽阳中心城市的作用已经体现。在采矿冶铁方面,东京辽阳府设有户部司,管理辽东地区的矿冶生产。《辽史•食货志》记载:东平县(今辽阳市)产铁矿,置采炼者300户,随赋供纳。今首山附近考古发现有辽代矿坑遗址两三处,深者达18米,可见当时矿冶规模。这个时期辽阳城内的手工冶铁、锻铁工艺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的镔铁农具和兵器,以精好见称,驰名中原。东京辽阳府也是辽代纺织业的重要基地,辽初,东丹国每年以细布5万匹,精布10万匹,向辽朝中央纳贡。陶瓷生产也是当时东京辽阳府的突出成就,可以大量生产白瓷、青瓷、三彩瓷产品,其中“契丹鞍、夏国剑……皆为天下第一”。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更加繁荣。东京辽阳府已经是东北方的商业中心,城内有朝夕终日不断的贸易市场,生意兴隆,来自朝鲜、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商品,栈垛如山,南方的罗纨、茶叶、中草药,本地生产的牛、马、羊、人参、貂皮、鹿茸等各色商品,在城中进行交易。其他如建筑技术、造船技术等等。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文化、教育、宗教、艺术都比汉、魏时期有更高的发展,建筑和陶瓷制品的造型艺术都有相当高的造诣。辽代辽阳已设有教育机构,正式设学教授士民子弟。在文学艺术方面,辽贵族中的耶律倍、耶律德光都是知名的学者、诗人,他们甚至可以熟练地运用汉、契丹两种文字写诗著文。
    金代
         辽代末,北方又一个少数民族——女真族兴起。公元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府(今阿城县白城子)。1116年金国起兵攻克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仍因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亦称东都),作为陪都之一。以后改东京道辽阳府为东京路辽阳府,路、府均治辽阳老城。东京路下属辽阳府、婆娑府、澄州、沈州、贵德州、盖州、复州等2府5州。辽阳府辖4县1镇;辽阳县、鹤野县(今唐马寨镇附近)、宜丰县(今弓长岭区附近)、石城县(今灯塔县西大窑镇境内燕州城)、长宜镇。长宜镇隶属鹤野县。金代辽阳府城的规模与辽代同。
         公元1155年,金世宗完颜雍来到东京辽阳府,出任留守官兼府尹,掌握军政大权。他通过在辽阳为尼的生母渤海李氏的家族关系,联络李氏世家集团势力的代表李石,又联络与李氏家族有姻亲的张氏世家大族,以及辽阳地区的权官武将完颜独吉义、完颜福寿等人,拥兵自为。1161年,完颜雍在东京辽阳府正式称帝,年号大定,开始了金代五世帝业。同年十二月进入北京,登极贞元殿,取代海陵王(完颜亮)朝,夺得金朝中央政权。
         金代辽阳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这一带的荒地被大量开垦,耕地面积扩充,形成了发达的农业区,是仅次于中原地区的著名粮食区。在冶铁、锻铁业方面从已出土的金代铁制农具和手工业工具证明,其生产技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也证明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精深程度。在建筑业方面,已经达到可以建造象大清安寺及70多米高的佛塔这样复杂的建筑群的水平。当时辽阳城内外纺织业作坊也非常多,除产丝棉、绫、锦、绢以外,还盛产著名的“师姑布”。金代辽阳的制瓷业更遍布城乡,已经发掘的冮官屯金代窑址就是当时北方著名的窑场之一,从已出土的瓷器产品看,无论是品种、质地、数量都大大超过过去的规模。
         金代辽阳经济的发展,当时有民谣描绘:城东“甲乙”木,城南“丙丁”火,城西“庚辛”金,城北“壬癸”水。“木”指辽阳东部山区的大量木材,多经由太子河水运至城北或转运外地;“火”指城南多窑地,冶铁、制陶,夜晚火光冲天;“金”指城西多手工业作坊,铁制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生活用具等都在这里制造;“水”指城北临太子河,是重要的水运口岸,百姓多以渡船营运为生。古代太子河曾是辽东重要的水运通道。最早的记载见于汉末,司马懿讨公孙渊,曾浮辽水将兵员辎重由辽河口转运至襄平城下。唐朝李世民收复辽东也是水旱两路兵逼辽东城下。辽金时代,中原及南方的商人,也多有通过辽河转而入浑河、太子河道至辽阳城下贩运货物。太子河对辽阳古代经济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元代
         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辽阳为东京总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直辖7路1府,属州12个,属县10个,另有驿站120处。行省辖辽阳路,省、路治所均在辽阳市老城区。辽阳路领辽阳县、盖州、懿州。
         元代民族压迫有增无减,地方机关更是横征暴敛,规定土地税每亩“粟三斗”,人口税每人“粟三石”,两税之外还有徭役,很多自耕农无法维持生计,土地兼并的情况与日俱增。至元代后期,民族压迫、经济剥削越来越残酷。
         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大起义。1357年,红巾军兵分三路转战辽东各地,攻陷辽阳,杀死懿州总管吕震。1361年起义军失败。
    明代
         明代在辽东废州县,立军卫制,修边墙,实行军垦,使辽东地区城镇林立,农业发达,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伊始,便对辽东用兵。1370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明王朝,朱元璋下令设置辽东卫指挥司,任刘益为指挥同知。败走辽阳的元将洪保保不满,密谋刺死刘益,投奔元将纳哈出。同年明廷又建立辽东指挥使司,任马云、叶旺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在老鸦山寨(辽阳东)击溃元将高家奴,先后占领辽阳、沈阳等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立辽东都司,治辽阳,辖有二十五卫二州。辽阳是明朝统治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辽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辽阳中心设有六个卫一个州。
         定辽前卫,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所今辽阳城东北。
         定辽后卫。洪武四年(1371年)置辽东卫,1375年辽东卫迁盖州后,改称定辽后卫,洪武九年(1376年)盖州卫成立后,定辽后卫迁到辽阳,不久被裁撤。
         定辽左卫、定辽右卫,洪武六年(1373年)置于辽阳城内,其位置定辽左卫在都司西南,定辽右卫在都司西。定辽中卫,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于辽阳城内,其位置在都司东南。
         东宁卫,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安置内附的女真人、高丽人,设置东宁千户所。1386年置东宁卫,卫治在都司北。
         自在州,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为安置内附的女真人,在开原城设置。正统二年(1437年)迁到辽阳,置辽阳北城。
         明朝立国后,注意经营北方边防。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长达万里的防御线上,设置了9个国防重镇,辽阳是其中之一的辽东镇。同时,还在东北各要塞修建了18座城池,辽阳城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据《辽东志》记载,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至十六年,历时十余载,在旧城址的基础上,几经修筑和扩建而成为砖石结构,周长24里多的方城。
         当时辽阳6卫屯田5700多顷,对移民屯田实行10年后收租政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随之振兴。是明朝在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
    清代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北方女真族各部落。1621年亲率女真部队,经三天三夜占领了辽阳城,当年迁都辽阳,在辽阳城东太子河东岸修建新城——东京城。1625年迁都沈阳。
         清朝夺取全国政权后,因辽东系发祥重地,划归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经过清初多次调整,最后形成“以城为纲,而路及边门属之”的驻防城体制。奉天副统分辖兴京城,辽阳城、牛庄城、开原城、铁岭城、抚顺城等6个驻防城。顺治十年(1653年),设辽阳府,辖辽阳县、海城县,管理汉人户籍和田赋。1657年,裁撤辽阳府,置辽阳县,归属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年),改县,设辽阳州隶奉天府管辖,州治在今辽阳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制作《东三省督抚办事要纲》设辽阳州,隶属奉天府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将东清铁路支路(长春到大连)转让给日本,次年“铁路用地”改为“南满铁路附属地”;将辽阳老城自护城河以西到火车站一带,强行划为商埠地。同年,日本帝国主义在辽阳设立领事馆,经办辽阳、辽中、台安等县的领事事务。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辽阳人民为保卫家乡,曾誓死与入侵者拼搏,其业迹可歌可泣。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军逼近辽阳,知州徐庆璋同吉洞峪团练徐珍,在吉洞、岫岩、海城、复县一带组织地方武装,这支队伍坚贞不屈,曾在辽阳境内数次打退日军的侵犯,保卫辽阳,保卫盛京安然无恙。1900年,义和团在辽阳兴起,他们联合有志之士,扩大队伍,捣毁沙俄在茨儿山的煤矿、各地天主教堂、桥梁,阻止俄国军队南犯,处死沙俄铁路公司的头目。不久沙俄武装镇压义和团,杀害数百名中国军民。1904年,日、俄为瓜分中国东北,在辽阳激战。辽阳人民同时受到日军和沙俄军队的洗劫,战火中死难走逃者数十万计。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剧了对辽阳的掠夺。1911年,革命志士商震、程起陆、祁耿宗、徐景清、石磊等,先后分别在辽阳刘二堡地区和城东高丽门起义,打击敌人,教育人民。
    中华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1914年,民国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奉天省设三道:辽沈道、东边道、洮昌道。辽阳州改为辽阳县,属辽沈道管辖。辽阳县辖10区,一区(城内)、二区(大路烟台)、三区(沙浒)、四区(大安平)、五区(后麻屯)、六区(七岭子)、七区(刘二堡)、八区(大骆驼背)、九区(大沙岭)、十区(前烟台)。县境北至十里河与沈阳接壤;东至朝鲜岭90里,与本溪接界;西至蒲河口80里与辽中接壤;南至生铁岭130里与岫岩接壤。
         1931年9月19日,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辽阳,从此辽阳沦为日本殖民地。1934年,日伪当局改东北4省为10省,辽阳县隶属奉天省。1937年12月1日,将辽阳县城区与“满铁附属地”合并成立辽阳市。设市公署,护城河以西至站前一带的商埠地,划归市公署管辖。辽阳设5个区:瑞穗区、协和区、武圣区、日照区、太河区。
         1931年至1945年,辽阳人民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出于侵华战争的需要,日本帝国主义在本市城东唐户屯附近,武装占地60多平方公里,驱逐14个村屯的居民,强行建立军火生产工厂。每年从辽阳掠走的煤炭约17万吨;对农产品强行贱价收购,名之曰“出荷”,每年“出荷”的高梁、大豆、棉花、水稻等农产品达到全县产量的40-50%;在小屯、弓长岭、铧子等地区,掠夺大量的铁矿石,石灰石,耐火粘土材料等;在思想、文化方面实施愚民政策,奴化教育,推行《思想矫正法》,任意残害辽阳人民。
         辽阳人民没有屈服于日寇的压迫和剥削。早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就在辽阳地区建立党的组织,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反对日寇的统治。“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人冯基平、李兆麟、张一吼、林郁青、白乙化等,在辽阳广大城乡宣传、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多次袭击侵略者。在十四年殖民统治期间,辽阳农民、工人、商人、学生、多次举行罢锄、罢工、抗捐等反抗活动,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进驻辽阳,建立辽阳卫戍区司令部。同年12月8日,辽宁省政府第一号通令: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辽阳市(专署与辽阳市政府合署办公,不另设机关),辖鞍山市、辽阳市、辽阳县、台安县、辽中县、盘山县。
         1946年3月至1948年2月,国民党政府占据辽阳。1946年10月1日,裁辽阳市并入辽阳县,治辽阳老城,隶属辽宁省。1947年城区设文圣镇、武圣镇。农村设10个区:大路烟台区,沙浒区、安平区、亮甲区、七岭子区、刘二堡区、唐马寨区、大沙岭区、峨嵋区、小烟台区。区镇下实行保甲制。
         1948年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辽阳,歼灭国民党政府军11000多人。同年7月15日,国民党政府军再次进犯辽阳。辽阳市党政机关第二次从市区作战略性撤出。同年10月30日,辽阳市县全境解放。这时,辽阳市隶属于辽宁省,全市辖6个区:白塔区、文圣区、武圣区、襄平区、铁西区、兴隆区、区下设街。1949年5月,撤销辽宁省,辽阳市归属辽东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8月,辽东省批准,全市建立5个区公所:第一区公所(原铁西、白塔)、第二区公所(原武圣)、第三区公所(原文圣、兴隆)、第四区公所(原襄平)、第五区公所(原新城、唐户屯)。区公所属市政府派出机构。
         1953年,撤销区公所,选举成立5个区人民政府。
        1954年8月,辽东省、辽西省合并,恢复辽宁省,辽阳市属省辖。
         1956年撤销区政府建制,全市先后成立8个街道办事处:白塔街道办事处、西关街道办事处、武圣街道办事处、四大街道办事处、大南街道办事处、文圣街道办事处、襄平街道办事处、唐户屯街道办事处。办事处属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
         1958年,辽阳市区撤销8个街道办事处,设立白塔、文圣、襄平、唐户4个区人民委员会。
         195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辽阳县并入辽阳市,辽阳县建制撤销,合并后的辽阳市划归鞍山市。
         196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辽阳市县分开,恢复辽阳县建制,仍属鞍山市。
        1965年12月,辽阳市改属辽宁省辖。
         1968年6月,辽阳县并入辽阳市。8月,成立辽阳市革命委员会。城市襄平区撤销,原襄平区和文圣区所辖的武圣路以西地区,划归白塔区所辖,原襄平区武圣区以东地区,划归文圣区所辖。农村成立沙岭区、灯塔区、兰家区。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时,各区曾改变名称:文圣区改为文革区,白塔区改为红卫区,兰家区改为卫东区,沙岭区改为向阳区,灯塔区原名。1968年,成立辽阳市革命委员会后,各区恢复原名称。
         1975年11月,国务院批准辽阳市辖文圣、白塔两个城区和沙岭、灯塔、兰家三个农村区。
         1980年4月,国院决定,恢复辽阳县,设立灯塔县,两县均由辽阳市领导。辽阳县驻首山镇,灯塔县驻灯塔镇。
         1982年末,辽宁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宏伟区。
        1984年5月,国务院批准以辽阳县弓长岭镇、安平镇和安平乡为行政区域,设立弓长岭区。
         1984年6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辽阳市郊区更名为太子河区。
        1996年8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灯塔撤销县设市。
         至此,辽阳市辖两县(市)五区:辽阳县、灯塔市;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


    辽阳名称沿革



        辽阳名称始于汉代。“(小辽)水(浑河)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太子河)会”。“水北曰阳”,汉代的辽阳(今辽中县茨榆坨公社偏堡子古城址)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辽阳。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


          辽阳市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襄平。历经秦汉、三国,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西晋属平州辽东郡。东晋的前燕、前秦、后燕建立割据政权,仍属辽东郡。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被高勾丽割据。唐代属安东都护府。辽代属东京道辽阳府。金属东京路辽阳府。元代至元六年 (一二七九年)属东京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一二九八年)属辽阳行省。明洪武八年 (一三七五年)起属辽东都司。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于天命六年 (一六二一年),在辽阳境建东京城为首都。清康熙四年 (一六六五年)称辽阳州属奉天府。民国元年  (一九一二年)属奉天省。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改辽阳州为辽阳县,属奉天省辽沈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属奉天省辽阳县。国民党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一九四九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一九五四年划归辽宁省。一九五八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一九六一年市县分治,仍属鞍山市。一九六六年改为辽宁省辖市。一九六八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辽阳古城





版权所有 辽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辽ICP备14003467号-1 地址:辽阳市文圣区河东路9号   辽公网安备 21101102211013号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辽阳)有限公司---百度辽阳地区营销服务中心辽阳百度推广辽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