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时间::2014-02-27
大
中 小 | 打印
皮漱石(1897----1978)
原名皮金旭,圣名依纳爵,辽阳县沙岭村人。1906年入天主教。1910年在沈阳天主教小修道院学习。1922年入神学院。1928年升为神甫,在沈阳任教十四年。1942年到大连西岗区任教。1949年,罗马教廷任命其为沈阳教区总主教。解放后,经帮助引导,和梵蒂冈教会断绝关系。1957年,当选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于北京逝世,终年81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杨钟羲(1865----1940)
原名钟广,戊戌政变后改为钟羲,冠姓杨,字子勤,号梓励,又号雪桥、雪樵等。先隶满洲正黄旗,乾隆间改为汉军正黄旗,世居辽阳。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年任国史馆协修和会典馆图画处协修。二十九年任湖北乡试内监试官。后历任襄阳、淮安、江宁知府。辛亥革命后,蛰居上海,以遗
民自隐,寄情文史,不问世事,著述甚丰。与表兄盛昱合编《八旗文经》五十六卷,尤以《雪桥诗话》四十卷,博大精深,在学术界最负盛名。一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是近代著名学者。谥文敬。
徐珍(1849----1922)
字聘卿,辽阳城南吉洞峪人。年轻时操办乡团,保境安民,被选为吉洞峪总练长。甲午战争爆发后,徐珍奉知州之命,联合辽、海、凤、岫等地乡团协同抗日,重创敌军。战后,因功赴京领赏,受到慈禧太后召见,赏黄马褂,钦授中宪大夫,三品顶戴花翎,并赐先斩后奏之权。日俄战争期间,他带领乡团严守中立,监视日俄行动,使两军在吉洞峪一带,未敢轻举妄动。后任省咨议局议员、省中路巡防营帮统等职。徐珍晚年,个人出资,在乡里兴办学校,曾受教育部嘉奖。民国年间,奉天省长张锡銮将城南响山子一处山地赐给徐珍,作为其热心兴学的奖赏。去世后,乡人建祠祀之,谥日刚靖。
石磊(1889----1914)
原名恒岱,字巨符,辽阳下达河东新堡人,辽阳陆军小学堂毕业。1914年3月,受辽阳革命党人委派,率23名志士前往大连,截击日本宗社党人往营口运送武器的船只。在将截获的船只、武器运往葫芦岛途中,被日本警察逮捕,引渡到复州县衙。石磊等拒绝写自白书,于4月7日,被枪杀于复州城南永丰塔前。就义前,写下了“一夕半北未分开,只落魂飞上九台。今生未能雪袁恨,但等投胎转世来”的绝句。并高呼“中国革命万岁”口号,英勇就义。
刘文麟(1815----1867)
字仁甫,号仙樵,辽阳城东沙浒人。自幼聪明好学,23、24岁先后参加乡试、会试,丁酉(1837年)中举人,戊戌(1838年)成进土,一时传为辽阳文坛佳话。道光十九年(1839年),分发广东任知县,受到总督林则徐的器重。第二年,鸦片战争爆发,衷心拥护林则徐禁烟强国,抗击英寇的主张。对皇帝的昏庸,琦善之流的误国,痛心疾首,对林则徐遭受的极不公平的待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赤诚的爱国心,用诗文真实地记录了战争的经过和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同时,对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战争结束后,因丁忧回乡,与马珲林等结成诗社。后虽一度被起用为河南沈丘知县,却因忤逆上司而被降职。他愤而辞职,归乡读书,曾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著有《仙樵诗钞》十二卷行世。
张玉纶(1789----1866)
字君掌,号绣江,辽阳城西绣江堡人,“生性颖悟,有才气”,应童子试时曾受到提学使的“特赏”。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他痛恨八股文的束缚,决意走教授生徒,埋头著述,传播文化的道路。一生“好学穷理,至老不倦”,留下许多著作,有《毛诗古乐音》、《梦月轩诗抄》、《梦月轩注庄子》、《唐七律格评》等。其中《毛诗古乐
音》,是从音乐角度研究《诗经》古韵的一部学术著作。他的诗清微淡远,闲适清幽,充满了芬芳的乡土气息。
刘廷玑(约1654----?)
字玉衡,号在园,先世居河南开封,后迁辽阳,编入汉军旗。其祖父曾任福建巡抚,父亲曾在河北、安徽任过知府等职。靠先人的功绩,廷玑循例入官,很早就走上了仕途,曾任内阁中书、浙江括州(今丽水)知府、浙江观察副使。晚年调任河工,参与治理黄河、淮河。他自幼酷爱诗文,少负文名,加之优越的家庭环境和丰富的阅历,使他有机会和当时第一流的文人交往,切磋学艺。其诗集《葛庄分类诗钞》十四卷,即是由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王士祯作序;而其散文集《在园杂志》四卷,由著名剧作家孔尚任作序。当朝大名士亲自染翰为之作序,可见他在当时的文坛也是有一席之位的。刘廷玑的诗虽流传不广,但其《在园杂志》却独树一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知识性很强,是少有的佳作。
佟世思(1649----1691)
字俨若,一字葭沚,又号退庵,辽阳人,隶汉军正蓝旗。其高祖于明代从抚顺迁居辽阳,是家资巨万的富户。万历年间。因其抚顺族人佟养性投降后金而受株连,全家人非死即逃,屡遭劫难。幸亏其祖父是范楠(范文程之父)之门婿,得到范家的全力保护,才得以活命。靠父辈的功劳,以门荫人仕,但一生困顿,仅在康熙间任过广西临贺、思恩县令。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留下了两卷笔记:《鲜话》和《耳书》。《鲜话》以语录的形式记述了当时广东恩平的自然状况、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情况,是今人了解清朝初年广东荒凉凋敝情况的宝贵文献资料。《耳书》共收录了63则故事,多是他任职期间耳闻目睹的怪异之事,有的属于至今也无法理解的人类认识之谜。通篇以凄苦冷峻之笔,记奇凋异敝之事,诗文中充满着苦语悲音。
图海(?----1682)
字麟洲,姓马佳氏,辽阳新城人,隶满洲正黄旗。顺治二年(1645年),自笔帖式历国史院侍读。八年,擢内秘书院学士,后迁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十二年,加太子太保,摄刑部尚书事。后因事被夺官削职。圣祖康熙即位后,重新起用,授正黄旗满洲都统。康熙二年(1663年),因镇压李来亨、郝摇旗起义军有功,晋一等轻车都尉。六年,复为弘文院大学士,充《世祖实录》总纂修。九年,改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三藩之乱爆发后,摄理户部,筹办饷运。十四年,从征察哈尔,为副将军。师还叙功,晋一等男。十五年,任抚远大将军,平陕西王辅臣之乱,晋三等公。二十年,以疾乞还。卒谥文襄,赠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初,追赠一等忠达公,配享太庙。
宁完我(?----1665)
字公甫,辽阳人,隶汉军正红旗。天命间归降后金,为萨哈廉家奴。天聪三年(1629年),太宗闻其通文史,召入直文馆,寻授参将。四年,宣谕安抚永平(今河北卢龙),又从攻大凌河及招抚察哈尔,皆有功,授世职备御。五年,上奏议定官制,辨服色,立言官诸项,多被采纳。遇事敢言,累晋世职二等甲喇章京,赐庄田、奴仆,深为皇太极倚重。十年二月,以嗜酒赌博被革职。顺治元年(1644年),重起为学士。二年五月,授内弘文院大学士,充《明史》总裁。曾三任会试主考官。又命监修《太宗实录》,译《三国志》、《洪武宝训》诸书。八年,调内国史院大学士,授议政大臣。十三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五年九月,以老乞休。卒谥文毅。
罗绣锦(1590----1652)
辽阳人,隶汉军镶蓝旗。天命六年(1621年),以诸生身份归降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授工部启心郎。八年,被选为举人,授国史院学士,纂修太祖实录。顺治元年(1644年),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巡抚河南。当时,李白成起义军正退兵于此,罗绣锦配合豫亲王多铎大败义军,并上疏:请以河北荒地万余亩,令兵屯种。得旨谕允。二年十一月,擢兵部右侍郎,总督湖广、四川,先后配合恭顺王孔有德、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督兵平定两湖地区,并请将明军降卒迁徙于内地,避免明军复来,死灰复燃,深得皇帝嘉许。赠兵部尚书衔,勒石记功。
刘肇基(?----1645)
字鼎维,明辽东人。嗣世职指挥佥事。崇祯七年(1634年),从尤世威镇压中原农民起义,后升任辽东副总兵、总兵官。十二年,奉洪承畴之命,负责训练宁远诸营。次年三月,清军围锦州,与宁远总兵吴三桂往援,双方互有死伤,清军退却。他曾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松、杏之间,后被诬以临阵退却,解职。及南明福王立,自请从征效力,屡加左都督、太子太保衔。史可法督师扬州,命其守高家集。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清军抵扬州,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只有刘肇基一支赶到,入城守北门。城破后,率部与清兵格斗,后全军覆没。清乾隆间赐谥节愍。
杨四畏(1530----1603)
字敬甫,别号知庵,原籍安徽桐城,其高祖因军功升指挥佥事,旋调辽东,遂为辽阳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武举。后因能征惯战,屡摧强敌,历任山海关守备、宁前游击将军、开原参将、蓟镇马兰峪参将、辽阳副总兵等职。隆庆二年(1568年)调任昌平镇总兵,与戚继光相互配合,固守明朝北部边疆。戚继光被贬后,他又先后接任蓟镇、保定总兵,并深得万历皇帝信任,进秩中军都督府右都督,特进荣禄大夫,官至正一品,“为天子锁钥之臣”。万历三十年(1602年),致仕还乡。
李石(?----1176)
字子坚,先世渤海大族,后仕辽有功,赐田辽阳,遂家焉。少时家贫,为人敦厚,才识过人。辽乾统十年(1110年)进士,辽末中状元。曾充金初著名将领完颜宗弼(兀术)部下。历任大名少尹、汴京马军副都指挥使、景州刺史等职。海陵王执政后,称病还乡。大定元年(1161年),辅佐其外甥、东京留守完颜雍发动政变,并力排众议,迅速占领中都燕京,据有天下。十年(1170年),拜太尉、尚书令,行使相权。居官数十年,不徇私情,在世宗朝以“定策”著称,封广平郡王。死后,谥襄简。
张浩(?----1163)
字浩然,辽阳人,为渤海国东明王之后。金太祖平定辽东,张浩自荐于太祖,即命承应御前文字。自太祖至世宗,历经五朝,官拜太师,任尚书令。天德三年(1151年),奉海陵王之命,全权主持燕京都城的营建工作,奠定了各代王朝日后以北京为都城的基础。正隆二年(1157年),汴京宫室失火,奉命重建,再一次显示了他非凡的建筑才能。大定二年(1162年),至中都觐见金世宗,受命主持政务,封南阳郡王。曾著《华表山人集》。病死时,世宗下令“辍朝一日”,谥号文康。
耶律倍(899----936)
字图欲,辽代契丹人,阿保机长子。自幼聪敏好学,深得其父的喜爱。916年阿保机建契丹国,立耶律倍为太子。926年,又被封为东丹国皇帝,称“人皇王”。阿保机死后,耶律德光袭帝位。天显三年(928年)强令耶律倍迁都东平郡(今辽阳),并升东平为南京,改名天福城。同时,派亲信监视他的行动。两年后,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936年,被后唐国主所杀。937年,其子耶律阮夺回皇位,追谥其为“让国皇帝”。
管宁(158----241)
字幼安,东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与王烈、邴原等避乱辽东。到辽东后,管宁只谈经典,不言政事,结庐于襄平附近的山谷中,使大批避难者前来投靠,不久便成村落。于是,他便开始“讲诗书,陈俎豆,饬威仪,明礼让,非学者不见”,对辽东尤其是襄平一带的学风以及社会风气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后,中原稍安,避难者多归故土,管宁仍安然无归意。公孙康死后,因其弟公孙恭自立为辽东太守,管宁认为“废嫡立庶,下有异心,乱所由起”。遂携家眷浮海还乡。临行前,将公孙氏父子历年来所馈赠礼物如数奉还,以示高洁。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与王烈、邴原并称“辽东三杰”。归乡后,曹丕数次征召,固辞不受,直至终老。
王烈(141----219)
字彦方,太原人,辽东三杰之一。以道德高尚著称乡里。曾在家乡兴办学校,倡导教育,深受时人尊敬。董卓作乱,避居辽东襄平(辽阳)。公孙度闻其贤,待以昆弟之礼,欲聘其为长史。王烈拒不出仕,甚至不惜去做商人,以自贬身份。他还亲持农具,耕于垄亩,布衣蔬食,安居自乐,辽东人奉之若君王。其所居之地,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曹操统一北方后,多次征召不至。终年78岁。
公孙度(150----204)
字升济,辽东襄平(辽阳)人。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东汉中平六年(189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候、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向南取山东半岛,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
秦开
燕国将军。燕昭王即位之初,因北方东胡族强大,被迫将秦开送往东胡做人质。秦开借机掌握了东胡的风土人情、军事地理等情况。燕国军力强大后,将其召回,并以其为将,于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率军北击东胡,深入3千余里,取得重大胜利,打开了燕国进入东北南部的通道。之后,又乘获胜余威,进兵辽东。燕国随即在辽东地区设置辽东郡,郡治襄平城(今辽阳市老城区)。并率军民修筑了从造阳至辽东的长城。
曹雪芹(约1715----约1762)
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生于南京,祖籍辽阳,清小说家。
其先世是汉族。天命六年(1621年),其高祖曹振彦投降后金,先为佟养性属下红衣炮队教官,后随多尔衮人关。曾祖曹玺因立有战功,被提拔为内廷二等侍卫。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保姆,曾祖父曹玺因此受皇家重用,派任江宁织造。雪芹祖父曹寅做过康熙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死后,其子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从其曾祖至父辈,曹家三代四人先后担任江宁织造长达六十年,家世显赫,生活优裕。雍正五年(1727年),曹氏家族在朝庭内部斗争中受到重大打击,其父被革职,财产籍没,家势败落,被迫迁居北京,晚期居北京西郊。
在经历了生活的巨大转变之后,曹雪芹早年经历了一段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对封建的社会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文学修养,于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之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前八十回。后贫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曹雪芹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卓越的艺术才能,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红楼梦》这一不朽名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
王尔烈(1726----1801)
字君武,号瑶峰,清辽阳人,1726年出生于辽阳西铁门里。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誉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祖籍河南,明末定居辽阳城南风水沟(今兰家乡风水沟村)。烈深受其父(王缙,深州学正)影响,自幼受严格家教,性行纯静,从小就喜爱读书和研习书法,读书勤奋。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尔烈在辽阳城参加童试,考中辽阳州拔贡生(即秀才)。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奉天省城参加乡试,中奉天乡试第181名举人。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官任顺天府平谷县教谕,国子监教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辛卯恩科黄轩榜,王尔烈中二甲头名进士,职授翰林院编修。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馆成立,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及三通馆纂修。
1781年,王尔烈出任陕西道监察御使。1788年,奉调回京任京师顺天府府丞。1796年,任内阁侍读学士、官至通政司副使。嘉庆元年(1796年)70寿辰,曾参加千叟宴,并将纪晓岚、刘墉等百余位名士祝寿诗画制成寿屏,俗称“百寿图”。四年(1799年),以大理寺少卿辞官归里,在盛京(今沈阳)旋掌沈阳萃升书院。两年后,嘉庆六年(1801年)王尔烈病逝于辽阳,葬于辽阳县兰家乡风水沟南山坡上。一生工诗善文,有“关东才子”之誉。
李兆麟(1910----1946)
原名李超兰,曾用名李烈生、李兰逊、张寿筏、张玉华、孙正宗等,灯塔市铧子镇小荣官屯人。8岁入本村私塾,14岁毕业于吕方寺公立高小。1930年,曾被乡亲们推举为大荣官屯村副村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奔赴北平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第二年初,随共产党员冯基平、夏尚志、魏拯民等到铧子镇小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联系辽、本、奉地区的“山林队”,成立了东北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任副司令。1932年5月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共产党。同年底,因敌众我寡,部队遭到重创,被迫离开辽阳,任中共本溪临时工委负责人。1933年,调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5月,赴北满组织抗日游击队。历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尔滨支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1936年抗日联军成立后,历任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兼第六军政委、北满临时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41年底,退入苏联伯力。1945年“九·三”胜利后,任松江省政府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会长。1946年3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36岁。